仲景的一句话,竟然有这么多深意!
“病痰饮者,当以温药和之”——《金匮要略·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》
那么临床中究竟该怎样去掌握和使用“和之”这一原则呢?仲景在经文中并未言明,但是综观仲景在“痰饮病”“水气病”等篇中对各种不同的水液疾患所进行的辨证施治,则“和之”之法不难了解,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。
根据饮邪所在部位和病势之不同而配合不同的治法
大凡饮邪在表在上、病势向外向上者,当因势利导,配合发汗之法,使邪从汗泄,如“痰饮病”篇的大小青龙汤证;水邪在里在下、病势向内向下者,则当顺其水势,利其州都,使水饮化津四布或从小便去之,如“痰饮病”篇的五苓散、苓桂术甘汤等证,若停痰蓄饮,内结深痼,发汗、利小便之力不能胜任,则当配合攻下之法,使水从大便而去,如“痰饮病”篇的十枣汤、己椒苈黄丸、甘遂半夏汤等证。
总之,水邪为病,变动不羁,病位有上下内外之殊,病势有向上向下之异,所以治疗时就必须在扶脾固本、温化水饮的同时,根据病位病势的不同而分别配合发汗、攻下、利小便等法则,方能提高疗效。
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和兼夹证辅以不同的治法
由于个体差异、感邪轻重和兼夹证的不同,同一水饮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。因此在治疗时就必须辅以不同的治法。今以支饮为例加以说明,支饮的主证是咳逆倚息不得卧。如兼寒邪,而见恶寒发热、胸痞、干呕、咳喘等症,为内饮外寒,治宜发汗解表,兼温化里饮,方用小青龙汤;如外证未解,饮邪郁而化热,而见脉浮紧、发热恶寒、身疼痛、不汗出而喘、烦躁之症,则当发汗散饮,兼清郁热,方用大青龙汤;如下有支饮,其人苦冒眩,为水停心下,清阳不升,浊阴上冒,当补脾利水,利水除饮,以泽泻汤主之;如“支饮不得息”为痰饮壅塞,肺气不利,当破结利饮、通肺和中,以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;如支饮兼见腹满,当疏导肠胃、荡涤实邪,以厚朴大黃汤主之;如“膈间支饮,其人喘满,心下痞坚,面色黧黑,其脉沉紧,得之数十日,医吐下之不愈”,乃属支饮重症,病情虚实错杂,宜用木防己汤,或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,温清并用,邪正兼顾,攻补兼施。总之,随着水饮不同表现和寒热虚实的兼证之不同,必须在温化水饮的同时,佐以行消开导等不同治法,才能丝丝入扣,切合病情。
不同的病情当用不同的温药
温药是个非常非常广泛的概念,它有许多不同的类属。从“味”来看,有辛温、苦温、甘温、苦辛温、甘苦温等类;从“温”的程度上分,有微温、温热、大热等类;从浮沉升降来看,有温而升散,也有温而沉降之不同:从科属来看,有植物类、动物类、金石类;从作用来看,有温补、温运、芳化、温下等类。
总之,温药的种类属性非常之多,而仲景在经文中笼统地言“以温药和之”而不指明何类温药,我认为这不是为了节省笔墨,而是由于临床上水液疾病千变万化,人体素质各不相同,其病因病机也有微妙的差别,是不能固定地用某一类温药的,必须根据患者禀赋、病因病机、临床表现的不同,审时度势,恰当地进行选择。
如水邪在上焦、肺部、肌肤的,则当选用质轻升散的辛温药,如麻、桂、辛等类:邪在中焦脾胃的,则当选用芳香运脾、苦温辛温甘温等治燥湿之品,如白术、甘草、半夏、陈皮等;如下焦阳虚,饮邪不化,则当选具有温肾回阳、化气行水功能的辛热之品,如附子、肉桂、干姜之属;如身体壮实,正气不虚之人,则少选或不选甘温之品;如身体亏乏,中气不足者可酌情选用甘温补益之类以扶正气,如人参、白术、大枣、山药等,只有这样,才能药尽其用,充分发挥其疗病的功效。不然,上病用下药,下病用上药,外病用里药,里病用表药,体实用温补,体虚用刚燥,则没有不出差错的。
注意剂量和给药的方法及护理
如前所说,“和之”有勿太过、勿不及、缓和、温和之意,这既是我们使用温法的原则,也是我们使用温法所达到最佳境界,因为只有勿太过、勿不及,才能达到邪去人安的目的。
我们要达到用药时既勿太过,又勿不及,除要做到前几项之外,还必须注意剂量的给予及服药的方法、护理等。在剂量上,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、病情的轻重而权衡大小,若重病轻投,无异隔靴搔痒;若浅病重予,则药过病所,于病无益,反损正气。在服药及护理上,煎煮、服法(每次给药量、间隔时间、饭前服或是饭后服等)、有哪些禁忌等,都要一一加以考虑。仲景对这方面十分重视,为我们作出了良好榜样。
以十枣汤为例加以说明。十枣汤,治悬饮的名方,是祛痰蠲饮的猛剂,用之得当,效如桴鼓;如用不当,则留患无穷。
因此,仲景对此方的配制、煎法、服法、注意事项和护理等都作了极为明确细微的交待。①药物组成:芫花(熬),甘遂,大戟;②各药比例: 各等分;③制作:右三味,捣筛;以水一升五合,先煮肥大枣十枚,取八合,去滓,纳药末;④每次用药量:强人服一钱七,羸人服半钱;⑤服药时间:平旦;⑥方法:温服之;⑦注意事项:不下者,明日更加半钱;⑧护理:得快下后,糜粥自养。不难看出,仲景临床用药是多么一丝不苟,认真负责啊!
总之,在运用温法治疗水饮一类疾病的时候必须根据患者体质、病位、病势、兼症等不同情况配合不同的其他治法,选择不同类别的温药,组成大小适宜的方剂,注意给药方法和护理,才能达到水邪去,正气复,人体安,勿太过亦无不及的治疗效果和治疗目的。我认为这就是“和之”二字对我们所要求的。因此“和之”是我们使用温法必须十分注意的法则。
——节选《曾定伦杂病学术经验集萃》
曾定伦,家学渊博,师从名家,
其父曾汉昌早年跟随名医曾雪樵学医,
曾花费精力著《温病条辨歌括》一书,
时人争相传抄,影响广泛。
曾老师80年代创立新说治中风,
并专注内科杂病,强调辨证,
方剂运用灵活。
部分目录
此书有大量详尽的真实医案的记载、总结和追访,突出其疗效显著,见解独到,发人深思。启人医绪的学术思想,临床思路,思辨方法和临床经验,对广大中医药院校学生和临床中医药人员提高中医素养。
(扫码可下单哦)
购买可点击“阅读原文”或扫码
END
版权声明
本文选自《曾定伦杂兵学术经验集萃》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,作者:邱敏 唐军。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时请注明出处。封面图片来源: Pexels。
小编微信号:congcong-0423,欢迎投稿唠嗑。觉得不错请点赞!
大家都在看↓